該放手還是幫忙?父母如何在歸屬感、價值感和耐挫力中找到平衡

*本文並非專業教養建議,只是透過文章分享一些我在育兒的學習、個人體驗與反思。

在育兒過程中,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快樂,進而經常面臨「該不該幫助孩子?」的選擇。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談到了「熨斗父母」的概念,讓我思考如何在不過度保護孩子的同時,依然能夠幫助他們建立韌性和自我價值感。

因為車子排不夠整齊,傷心的木

「熨斗父母」的疑慮:過度保護的風險

「熨斗父母」通常指的是,過於替孩子熨平所有困難的父母。我們當然希望孩子的成長之路平順,但如果我們總是急著幫他們處理所有的困難,是否無意中剝奪了他們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而有削弱孩子獨立性與自信心的風險?

快樂的真正來源並不是逃避困難,而是學會應對它們。從《教養逆思維》這本書中,我了解到,韌性其實是孩子在面對挫折與情緒不適時的抗壓能力,而這反而是通往長期快樂的關鍵。

湯匙裡的飯一直掉出來,很挫折的木

「完全放手」的挑戰:孩子需要的安全感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或許會認為,因為擔心幫助孩子無法讓他學習到社會技能,而完全放手讓孩子自行應對所有困難(例如:孩子間爭奪玩具等衝突),但這也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孤立和無助。當孩子尚未具備足夠的解決能力時,父母的角色不僅僅是旁觀者,而應提供適當的指導和情感支持。這樣的支持不是為孩子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引導他們學習如何處理困境,同時不讓他們過早承受過多的挫折感。

如何在「幫忙」與「放手」之間找到平衡

正向教養的核心:歸屬感與價值感

正向教養的關鍵之一在於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這種歸屬感讓他們知道,即使面對挑戰,他們依然擁有父母在背後支持他們,而這種安全感是孩子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同理心和情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來自於父母在他們經歷挫折時的陪伴,而不是父母急於幫他們解決問題或帶離不適情境。也就是說孩子需要先感受到安全和被理解,才能有效的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表達需求(且接納孩子的情感)並幫助他們學會適當的溝通技巧。這並不是替孩子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協助他們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逐漸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價值感也會隨之而來。

在跟斑斑說:「你不要打到我的車子」的木

培養耐挫力的三個核心:感謝、相信自己、調節情緒

在《孩子的耐挫力,比什麼都重要》這本書中,提到了三個培養耐挫力的關鍵因素:感謝、相信自己和調節情緒。

通過幫助孩子認識並感謝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孩子會漸漸學會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思考​​。例如,每天與孩子分享一天中讓人感到愉快或感恩的瞬間,能讓他們養成積極的心態,進而強化情緒上的韌性。

而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調節自我情緒和延遲欲望的能力尤其重要​。我們可以在日常中創造機會,讓孩子練習如何辨認情緒,並用語言表達出來。當孩子能夠理解並接納自己的情緒,他們便能更冷靜的應對挑戰​​。

培養韌性並不是讓孩子一味的感到快樂,而是幫助他們學會處理痛苦和不適。這包括讓他們在不適中找到應對方法,而不是急於逃避。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感謝那些小小的瞬間,並且學會忍耐不順利的時刻。

因為地板太燙子豪不讓他到地上走路,生氣的木

父母的角色:不只是旁觀者,更是支持者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視孩子的發展與能力,找到介入與放手的平衡。適時的支持和陪伴能讓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感到安全,並從挫折中學習。這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會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孩子也會知道「即使遇到挫折,他不是一個人」

另外,當孩子的能力尚未發展成熟時,父母適時的介入和引導能夠提供更多的安全感,避免讓孩子在無力應對的情況下感到過度壓力。這種支持並不等同於「熨平皺褶」,而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工具和理解,讓他們感到即使面臨挑戰,也不會孤立無援。

木木每次一跌倒,就要找爸爸抱

結論:讓孩子在不適中找到韌性與快樂

當孩子遇到挑戰時,以前的自然反應可能是急於幫助他解決問題,但現在反而覺得真正的支持是陪伴他一起度過這些不適,讓他知道不需要害怕這些感受。例如,當現在木木說「我的車一直排不直」,我應該會想回應:「這真的很讓人挫折耶,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吧」,而不是直接幫忙他。

越是試圖讓孩子避免不適,越是在為他之後的焦慮和不安埋下伏筆。韌性讓孩子能夠面對不順利的生活情境,並從中學習。當孩子明白痛苦和不適也是生活中常見的一部分,也就會理解到《教養逆思維》中說的:「快樂來自於我們處理痛苦的能力,而非避免它」。


探索更多來自 木木哩賀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