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挫折、痛苦或創傷,不僅會在當下留下痕跡,更可能在未來無意識的影響我們。去年,我接觸了第一本有關於創傷的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上個禮拜則是看完《你發生過什麼事》,這兩本書讓我對於創傷如何塑造我們的感覺、行為模式有全新的理解:創傷的影響不是在當下就結束了,而是深藏在我們現在的行為、情緒反應和自我認知裡,並成為身體記憶的一部分。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那些無法承受的經驗,會影響我們內在最深處的感受,以及我們與身體的關係。
從本能反應到自我重建
《你發生過什麼事》提到,當我們的感官輸入(例如聲音、味道或是畫面)類似於過去創傷的情境時,大腦會優先運作下層腦(如腦幹與杏仁核),快速啟動壓力反應,讓我們的行為變得本能化,因為身體無法控制的重演創傷經歷。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無法理性思考或分析當下發生的事情,因為上層大腦的皮質(理性控制中心)會暫時被「關閉」。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某些刺激時,會感到過度焦慮、害怕或無法控制,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我們這樣的行為和情緒反應,不是因為「我們出了什麼問題」,而是源自「我們經歷了什麼」。所以相較於「我/他到底有什麼毛病?」的問句,「我/他發生過什麼事?」是更重要的提問;因為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過去,才能解開那些埋藏在身體中的壓力反應。
引言的兩本書皆強調,我們面對創傷的關鍵,不是試圖忽視或遺忘,而是要慢慢理解自己所經歷的痛苦,並在反覆的情緒與身體的覺察中學會與這些感受共存。
此外,安全穩定的人際關係是療癒創傷的關鍵,也只有在被接納與信任的環境中,我們才能重新調節身心,找回平衡(就如同成人需要陪伴孩子調節情緒一樣)。因此,與家人、朋友建立支持性連結,或是在治療環境中得到理解,是走向康復的重要步驟。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已經發生的事無法抹滅,但我們可以學會處理創傷在身心靈留下的印痕。
家庭:預防創傷的第一線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發現,預防創傷的第一線,是家庭。父母的角色,不僅是愛孩子,而是要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依附環境,並避免不安全的情感關係一直傳遞下去。以下是這兩本書中提供的一些觀點,提供了我想實踐的方向。
建立安全的依附
- 成人給的回應越多,依附關係就越深,孩子也越可能發展出健康的方式來回應身邊的人。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看見、聽見、被認同,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他都能依靠照顧者的支持」,他們會更有力量面對挑戰;也唯有感到安全,孩子才有勇氣進行試誤學習,探索自己的能力和世界。
- 要嘗試當個「穩定和可以預料的父母,喜愛你以及你的發現和探索的父母,協助你適應環境、獨立生活的父母,以及以身作則照顧好自己、好好與人相處的父母」。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兒童尤其需要這樣的自信,相信別人能認識、肯定和珍惜我們,讓我們能夠堅稱:「這是我所相信的,這是我所主張的,這是我會全力追求的。」只要我們感到自己安安全全地被愛我們的人放在心上、手上呵護,我們將能努力達成目標。
成為孩子的支柱
- 了解創傷的影響,不只是為了自我療癒,更是為了不將這些無意識的不安全依附模式傳遞給下一代。
- 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與身體感覺,並學會表達出來,孩子在面對挑戰時就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陷入逃避或崩潰的循環。
- 盡量避免自己成為孩子恐懼的來源;因為安撫和恐懼的來源如果都是來自父母,孩子往往無處釋放情緒,只能將這些情緒內化,最終演變成憂鬱、自我憎恨甚至自我傷害。
結語
理解創傷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並且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無法完全抹去。但如《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所說的:「用耐心去面對你心理每一件無法解決的疑惑,試著去愛這些難題,活在問題中,或許將來有一天,不知不覺的,你會漸漸活進答案中」,我也盼望能在探索和療癒中逐漸走向答案。
《你發生過什麼事》:這些年來,我學到過去發生的事不會輕易消失。那些童年經驗會以很多方式影響你,也有很多方式可以幫助人們療癒。如果你的回憶讓你感到不舒服,或是有迷惑、難過的感受,一定要求助。有很多方法可以讓創傷變得比較容易背負。
探索更多來自 木木哩賀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