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殺人犯I: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作者岡本茂樹多年來在少輔院與監獄服務,觀察到傳統要求受刑人反省的方式,往往加深加他們的壓抑,而反覆犯罪的風險也增加了。書中提到,「在要求加害人反省之前,必須先幫助他們宣洩情緒,理解自己曾經受過的傷害,才能真正同理被害人的痛苦。」這本書從受刑人的壓抑狀態出發,不僅探討教養的本質,也重新檢視了反省的意義。讓我更加理解「反省」的誤區,以及理解孩子行為背後情感需求的重要性。

我們不知道悲劇會在哪一代發生,但只要不好的教養模式不斷傳遞下去,終究會出現某個人必須把累積已久的痛苦哭喊出來的那一天。

情感連結是改變的關鍵

當問題行為發生時,這本書強調,不是希望孩子「立即反省」,而是「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問題行為」。這跟正向教養中,「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相似的,需要成人用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情緒跟行為。以下是整理書中在教養面的建議: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覺

在教養過程中,我們習慣急於教導孩子「事情的對錯」,但更重要的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他們表達感受。只有在安全的情感空間中,孩子才有機會發展出真正的同理心。

讓孩子認識什麼是正確前,有一件事更重要,那就是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覺」,唯有如此,我們希望「孩子能同理別人的感覺」才有萌芽的契機。

傾聽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就是大人理解他內心感受的契機。我們應該陪著他探索「為什麼他會這麼做」,而非立即要求道歉或悔改。「讓我們一起想想這件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好嗎?」

行為的背後一定有著寂寞或壓力,陪伴他一起思考這些情緒與感受的來源,不論是「我很痛苦」或「我很難受」都是孩子必須鼓足勇氣才能說出口的,孩子發洩完後,才會真正意識到問題行為的原因及後果,也才能做完真正有意義的反省。

在孩子傾訴時不要說教

如果我們在孩子願意敞開心扉時,急於訓誡或引導,會讓他們把好不容易打開的心門再次封閉。真正的傾聽,是不打斷、不批評、不給予即時解決方案。

讓孩子自在呈現自己

「孩子氣」並不是孩子的缺點,而是他成長的必經。如果我們從小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成熟,他們就會開始壓抑真實的感受,無法自然的表達需求。

所謂的孩子氣就是能放心自在地表達真實的自己,如果從小被要求像個大人,就會習慣壓抑真實的感受。而能展現孩子氣是有條件的,就是身邊要有接納他的大人。

避免以命令方式教養

要習慣跟孩子討論他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影響。如果父母習慣命令孩子,孩子往往會以父母的反應為標準,來評價自己是否「有做好」。這樣的習慣讓他們過於依賴外界的評價,難以發展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

給予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能讓孩子在面對失敗時,仍然相信自己有價值;相反的,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在無法達到父母期待時,產生自我否定感。

父母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在無條件的愛下成長的孩子,就會長成能做自己、接納自己的大人;然而在有條件的愛下成長的孩子,當達不到那些條件,就會認為自己是沒用的人。

父母也能適時展現不足

孩子會從父母的言行中學習如何看待不完美的自己。當我們在孩子面前適度示弱、撒嬌或表達情緒,能讓孩子理解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不經修飾所展現出來的脆弱面,可說是每個人的「寶物」。因為脆弱面是無法刻意表現的,每個人的軟弱都是人生過程中經歷了各種酸甜苦辣,自然形塑而成的,可說是專屬個人的「資產」,而這份資產是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時絕對不可或缺的。

無論是加害人還是孩子,能被理解、被傾聽,跟他人建立情感連結是改變的關鍵。作者認為:「罪犯的更生之路,必須要有人傾聽他的故事,讓他重新找到與人連結的力量」,同樣的,孩子的成長也需要成人持續的陪伴與理解,成為他們值得依賴的情感支柱。

真正的自省

從書中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不是不要反省,而是不要一味的要求要立刻感到內疚或悔過,真正有效的反省必須建立在情感支持和理解的基礎上。不是讓孩子表面上承認錯誤而已,而是讓他們透過探索和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進而產生真正的自省。

如果要協助孩子完成自省這件事,成人可以幫助的有:

  1. 先理解情緒,再談反省
    反省的第一步是讓他們釐清自己當下的情緒與需求,而不是壓抑或忽視。
  2. 反省是自我覺察,而非強迫悔過
    透過傾聽和理解,孩子能夠更清楚認識到行為背後的原因,並從中得到啟發,而不是僅靠外在的批評或懲罰。
  3. 提供情感支持,減少防禦心理
    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就被強迫反省,容易引發防禦和抗拒。通過穩定的情感支持,更有機會敞開心房,自然的進入反省狀態。
  4. 創造安全的反思空間
    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是被允許的,即使是負面情緒也能得到理解和接納。這不僅能幫助孩子減少壓抑,也能讓他們有空間去思考行為的後果。

結語

這本書透過對受刑人輔導的觀察,讓我們看到反省不僅是個人的自我審視,更是一個需要理解、傾聽與接納的過程。當我們開始用同理心去看待他人內心的聲音,我們便能觸碰到那個被壓抑的情緒與需求。

這種理解與接納不僅是改變問題行為的基礎,更是建立情感連結的關鍵。無論是誰,在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的瞬間,便能開始找到新的力量,去改變自己、去學會自我接納,並走向更好的自己。

唯有將內心真實感受表達出來,彼此才能互相接納。當對方接納了自己,請好好告訴他「謝謝」、「我很開心」;萬一不被對方接納或認同,也請老實說出自己「很孤單」、「很難過」。能夠好好表達自己感受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


教出殺人犯I: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 出版|遠流出版
  • 作者|岡本茂樹
  • 譯者|黃紘君

探索更多來自 木木哩賀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