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燙傷後照護與心得分享

大約在三個半月前的颱風假,子豪煎完蛋,把煎鍋放在瓦斯爐上,轉身到水槽洗其他餐具。我站在旁邊,邊看著他洗東西邊和他聊天。

突然,子豪的臉色大變,等到我回過頭,只看到煎鍋掉在地板上、木木已經痛得大哭起來。原來,我們以為木木還碰不到的地方,他碰到了,還把煎鍋拿起來了。他的哭聲跟發紅的手,也成了我心中揮之不去的自責與心疼。

過了幾個月,終於能好好再面對這件事,也想記錄下來。

當日處理

那天是我第一次聽到木木因為痛而哭得那麼用力又哭那麼久,當下雖然記得要帶他先沖水,但沖的時間非常不夠。後來想想,我跟子豪腦袋可能都有點當機了,所以沒有辦法充分的思考跟處理。然後我們也爭論著是否需要去醫院,很慶幸最後有去。

一到急診,醫生就詢問我們傷口沖水沖了多久,一發現不夠,就叫我們到一個淋浴間沖流動水30分鐘。這30分鐘的過程,木木好像完全不會痛,但我們就看到木木的手掌虎口附近與指腹慢慢浮現大小不一的水泡,沖完水之後,醫生就用針把最大的兩個水泡刺破(水泡外的皮都留著),接著就是大量塗抹抗生素藥膏後包紮起來。

醫生叮嚀我們,傷口不要碰到水,一天換兩次藥(也是要大量覆蓋傷口上),兩天後回診(整型外科)。那兩天換藥後也發現,原本沒有水泡的中指也長出了水泡、原本被醫生戳破的水泡,也又長了出來。

後續回診

當時我們回診是看馬偕的董光義醫師。也是這幾次看診後才知道,整形外科的看診比想像中耗時,因為幾乎每個人都需要取下包紮給醫生看完以後再重新包紮。

第一次回診取下包紮後,醫生又拿了針頭,把每一個水泡都戳破再用紗布壓一壓,重新包紮完後告訴我們這是淺二級燙傷,傷口大概兩個禮拜會好且不會留疤,並預約三天後再回診。有詢問醫生平常活動上是否有什麼禁忌,醫生表示想動就動,就是要動。

第二次回診,醫生也只是把包紮拿下來看一下又包紮回去,覺得沒什麼大問題,一週後再回診。我們換藥的頻率也改為一天一次。

因為醫生表示就正常生活,我們連平衡車的課都去上

第三次回診,因為原本醫生約的時間我們沒有辦法配合,所以換了另外一個醫生看。另一個醫生覺得換貼人工皮的方式對我們來說比較方便,就不用每天再換包紮(原本的包紮程序很繁複)。結果,超級崩潰啊啊啊。因為木木受傷的地方都是很容易活動到的區域,人工皮非常容易掉,不到一天就幾乎全毀,要拿下來時也把他原本好不容易保存完整的水泡皮一同撕掉(所以傷口就是破皮的狀態)。很快我們又約了兩天後的第四次回診。

第四次回診,距離受傷當下已經14天,董光義醫師判斷我們的傷口癒合了,雖然還在發紅,但不用再特別照顧,意思是無需包紮也終於可以正常碰水與洗澡了。有問醫師是否需要擦除疤膏,醫師說會有段時間皮膚顏色不太一樣,但最後是不會留疤的,叫我們不要浪費錢購買除疤藥。

木木除了燙傷的當下有哭過之外,後續的照護跟回診應該沒有再痛過。但我們每天換藥,就會發現有些水泡即使被戳破了,還是在持續的長出來、消下去、再長出來,原本也有很煩惱要不要再戳破,後來想說等醫生處理。等到最後,終於都消下去,或是隨著水泡皮跟人工皮同時掉落,就也沒再長出來了。

學校生活與家庭照顧

在這裡要感謝木的托嬰中心,因為木的傷口不能碰水、用太髒,所以每次吃飯前,他都需要老師幫他洗沒受傷的那隻手,做有關食物的工作跟吃飯的時候也需要把沒受傷的手用塑膠袋包起來。原本已經可以自己穿襪穿鞋穿衣穿褲的木木,也可能需要老師比較多的幫忙。

也因為托嬰中心剛好那個月禮拜三早上都會玩水、禮拜五早上去公園玩,受傷的木木不適合參加,所以那兩週我們就禮拜三跟禮拜五的早上帶木木去一些室內場館走走。後來看到木的工作照非常感動嗚嗚,雖然木不能參與有很多水的工作,但還是有做到一些食物的工作,很感謝老師。

而在家裡我覺得跟之前最大的不同是,木木要換左手使用餐具吃飯。然後平常木洗澡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兩個大人幫他洗。子豪幫他洗的時候,我就要把木的右手套塑膠袋舉高一點,避免淋濕;換包紮也很耗時,因為手掌跟手指頭是平常活動非常多的地方,我們要確保包紮不會太容易掉落,除了紗布要用膠帶固定外,還要用小網套把每個受傷的指頭包起來,最後再用一個大網套固定虎口處的傷口包紮。

我想那陣子木的左手突然很熟練

傷口癒合後

雖然傷口已經癒合,但木傷的比較嚴重的虎口跟無名指指腹還是紅了大概20天,20天之後我就看不太出來了。在那20天我還是有就發紅的地方每天早晚各使用一次「倍舒痕」除疤藥膏。

傷口癒合後仍然發紅,大概過了20天才完全看不出來

傷口癒合後的一個半月,木木去室外跑跳或騎車的時候,我們也都會讓他戴上專為騎車設計的兒童手套,避免過於摩擦剛癒合不久的傷口或又再度受傷。

感謝木跟我們一起照顧傷口

自責之後

身為母親的這段旅程,對我來說是充滿愛但也附隨著好多挑戰,這次的自責、不安與恐懼,在之後的反省與調整,慢慢的被消化掉。在這次經歷之後,也想以更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在挫折中也愛自己,就像我們希望孩子學會善待自己一樣。


探索更多來自 木木哩賀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