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並非專業教養建議,只是透過文章分享一些我在育兒的學習、個人體驗與反思
我在教養上的一大目標,是引導孩子培養多元的性別觀念與平權意識,學會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閱讀《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其中PART1-05「把男孩拿走,把獨特的自己還給他:跨越典型與非典型男孩」及PART3-18「陪伴男孩面對終極恐懼:對抗兄弟規範」(因而衍伸閱讀了「男孩情緒教養」一書第二章「男孩的社會化制約」),再加上《別教出混蛋! 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一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因此想針對「培養多元性別觀」這個主題,做個簡單的整理,也鼓勵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原書。
從自己開始削弱隱性偏見
要營造一個支持多元性別觀念的環境,家長應從自身做起,刻意減少性別標籤的使用,並讓孩子在不受性別刻板印象框架下,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與特質。
從《你發生過什麼事》一書中,我進一步了解到「隱性偏見」與「歧視」的差異,以及如何削弱內心的隱性偏見。
早年環境、文化、媒體、家庭觀點,甚至是身邊大人對於不同群體的刻板印象,會在大腦中形成下層神經網路,使潛意識中形成特定的偏見聯想。大腦的下層結構通常基於直覺與情緒,因此即使一個人真心反對性別歧視,隱性偏見仍可能影響其無意識的反應和行為。而當文化和制度不對偏見進行反思與調整,這些無意識的行為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反覆出現,進而轉化為系統性歧視,無形中也影響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社交認知。
換句話說,即使我們已學會並接受多元性別觀念,仍然可能不自覺地做出違反自己原則的反應。若要面對並改變這些隱性偏見,可以從以下幾步著手:
- 承認偏見存在
首先,就是承認偏見的存在,觀察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無意識的偏見反應,這種自我覺察就是減少偏見的第一步。 - 與不同背景的人相處
與來自不同背景、性別特質或生活方式的人建立真實、有意義的關係,能逐步改變大腦中的聯想模式。這樣的互動能幫助我們的心態從固定的分類方式,轉向更接納多元性。
除了從自己開始調整外,還要思考如何讓孩子在人生早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性別表現和文化背景,並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對性別的固定印象。
教養面的實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無意識的使用一些性別標籤,甚至在無關性別的話題中也會強調性別。稱讚女孩「溫柔」或男孩「勇敢」,或是當孩子分享他跟其他同學玩的時候,下意識的詢問「那他是男生還女生?」這些小細節累積起來,會在孩子心中逐漸形塑一種對性別的固定看法,限制他們的自我認同與行為選擇。如何才能在教養中打破這些無形的限制,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尊重差異、接納多元的人呢?
從認識與接納自己孩子開始
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他可能害羞、溫柔、體貼、謹慎、文靜、獨立、大膽、愛哭,父母能從生活中觀察出自己孩子的模樣,如果能夠接納孩子的本質,給予孩子正向的回應,孩子就會感受到安全的連結。但如果把某種形象和行為,跟性別綑綁在一起,這就會成為孩子行動的枷鎖,成人也以此作為基準,試圖改變孩子,當孩子感受到了,可能隱藏起自己,並遵循著他人的喜好。
在幼兒時期,我們可以協助孩子回饋他的想法、感受與行為,讓他覺察自己的需求以形塑自我,讓孩子確實的被看見、被聽到,讓孩子能表達自己。
打破「社會上課予的性別印象」的歸納
孩子到了兩、三歲,開始會透過差異現象來建立對性別的看法和認知,其中包含了「男生有陰莖,女生沒有」這種「生理上的真實性別差異」及「女生留長髮,男生留短髮」、「粉紅色是女孩的顏色」屬於「社會上課予的性別印象」;如此二元的原因是腦神經成長所致,是幼兒找尋秩序的需求,而非評價。
《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當孩子想用二元方式歸納這個世界的時候,你得逆向操作,把他好不容易找到的結論,打掉重練!
如果孩子試圖歸納出了「社會上課予的性別印象」,則應提供例外,讓他有更多元的經驗以擴展分類,並提供不同面向的討論讓孩子習慣差異、尊重差異。而在孩子想要確認他的歸類方式是否正確時,可以跟孩子釐清他問你這些問題的原因。
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使用「男孩應該怎樣」或「女孩應該怎樣」這樣的概括性語句,這些描述無形中會讓孩子以為性別就是行為模式的依據,進而自我約束,讓自己「符合性別要求」。當孩子的行為或個性與刻板印象不符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挫折,甚至會隱藏起真實的自己。
在日常中,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特質,而不必在意這些特質是否符合性別印象。
減少性別標籤的使用,聚焦於孩子的個人特質
《別教出混蛋》:盡量在稱呼他人使用「小朋友」、「學生」、「人」,而不要用「男生」、「女生」、「男人」、「女人」這些字眼。與其講「有一群女生在踢足球」,不如說「有一群小朋友在踢足球」。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也應避免在描述孩子行為或特質時加入性別詞彙。比如,當孩子表現出勇氣時,不需要說「你真是個勇敢的小男孩」,而可以說「你今天很有勇氣」,讓稱讚集中在具體的行為上,而不是性別。這樣,孩子能更真切地體會到,勇氣、善良或耐心等特質與性別無關,而是所有人都能擁有的特質。
與孩子討論性別議題,讓他們理解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與孩子討論性別差異和性別平等非常重要。然而,不必要的在無關性別的情境中強調性別差異,可能會讓孩子過度關注性別,反而加深性別的分界。因此,可以在孩子問起性別相關問題時,清楚地回答,並提供多樣化的例子。
《別教出混蛋》:並不是說你不能或不該跟孩子談論性別議題;相反地,後面的篇幅就會談到,跟孩子談論性別主義是很重要的。不該做的是,在與性別無關的話題中不必要地強調性別,這麼做會適得其反,因為這樣會加深孩子的觀念,讓孩子認為性別不但很重要,而且其中的差異還具有一定意義。如果你能適應這樣的做法,或許也會想要求孩子的老師別再使用性別標籤或性別化的分類。
提供多元的媒體和書籍,幫助孩子接觸不同的性別角色
媒體和書籍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可以為孩子選擇一些反映多元性別角色的繪本或影視作品,讓孩子看到更多樣的角色和生活方式。在閱讀或觀看這些作品後,可以與孩子討論角色的行為選擇,幫助他們理解「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鼓勵孩子與不同性別的同伴建立友誼
孩子的同儕互動對性別觀念的養成也有深遠影響,當孩子只與同性別的同伴玩耍時,容易形成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因此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與不同性別的同伴一起參與活動,不僅能幫助孩子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也讓他們學會尊重和欣賞每個人的獨特之處。
透過這些具體的教養方法,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減少性別刻板印象對孩子的影響,讓他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去認識自己和他人。
《別教出混蛋》:我選擇跟孩子討論這些議題,是因為我不希望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將所見所聞內化成這個世界必要或固定的運作邏輯。我不希望情況變成只能任憑他們看著女生遭到騷擾或被視為满足欲望的物品,而我卻沒有反抗這樣的社會氛圍,也沒有確保他們了解這樣的期待和觀念並不合理、不正確。我也不樂見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因為自己的性別而必須擁有特定的行為或樣貌。我希望孩子知道,他們可以為改寫這種性別主義的思維盡一份心力。
當孩子處在不友善的環境中,應如何幫助他們
當發現孩子受刻板印象影響或處在不友善的環境中,應如何幫助他們
1. 觀察並調整自身反應
首先,我們需要觀察自己是否在不經意間傳遞刻板印象,避免自己成為刻板印象的來源。自我反省是支持孩子的第一步。
2. 肯定孩子原本的樣子
當孩子受到外界影響時,可以告訴他:「我們喜歡你本來的樣子,會全力支持你快樂做自己。」接納與肯定,能給孩子更多的信心去面對挑戰。
3. 誠實面對外界的不友善
如果我們只是鼓勵孩子「做自己」、「不要被他人影響」,可能會讓他誤以為受到影響,是自己不夠堅強,甚至忽視了他可能面臨的真實壓力、困難或可能遭受的危險。可以跟孩子討論,他所觀察到的世界是怎麼樣的,誠實的面對這個世界造成的困難,並引導他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當你觀察到孩子受刻板印象的影響,或者剛好相反,他非主流而且自在做自己,但是卻處在一個不友善的環境裡,你也不能漠視他可能有的危險而一味的鼓勵他做自己。請好好跟他討論,他觀察到的世界是怎樣規定男生應如何、女生應如何。誠實地面對世界是有不公平跟壓迫的。問問他,當他觀察到這些時,感覺如何呢?他喜歡嗎?這些邏輯讓哪些人舒服?讓哪些人不開心和難過?他認為這是對的嗎?他認為自己安全嗎?可以怎麼辦?需要什麼幫忙?
4. 減少對性別的既定印象
透過日常的教養方式,逐步減少孩子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讓他能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裡成長,而不被性別標籤所限制。
5. 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困難
當我們鼓勵孩子做自己時,也要站在他的立場,思考他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是什麼?哪些是他自己可以解決的,哪些是作為家長可以支持的?才能真正以孩子為核心,幫助他找到面對挑戰的力量。
結語
培養孩子的多元性別觀,並不僅僅是改變我們對性別的看法,而是完整的檢視我們的教養方式,從自身開始削弱隱性偏見,並在日常生活中用具體行動展現尊重與包容。不僅是希望孩子接受他人、尊重差異,更希望他們能自由成長為獨特的自己,不用因性別或社會期待而被限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態度、用語、以及所營造的環境,都是影響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重要因素。期望從自己做起,與孩子一起開拓尊重自我、接納他人的道路。
探索更多來自 木木哩賀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