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多元性別觀,並不僅僅是改變我們對性別的看法,而是完整的檢視我們的教養方式,從自身開始削弱隱性偏見,並在日常生活中用具體行動展現尊重與包容。不僅是希望孩子接受他人、尊重差異,更希望他們能自由成長為獨特的自己,不用因性別或社會期待而被限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態度、用語、以及所營造的環境,都是影響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重要因素。期望從自己做起,與孩子一起開拓尊重自我、接納他人的道路。
孩子的自信不是來自於他們是否能符合大人的期待,而是來自於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允許的;如實呈現自我,並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挑戰。而是透過儀式、練習和支持逐步調節。無論是面對分離焦慮、進入新的社交環境,都不應被忽略或回避,而是透過儀式、練習和支持逐步調節,希望能透過理解、接納與陪伴,努力成為孩子的後盾。
在育兒過程中,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快樂,進而經常面臨「該不該幫助孩子?」的選擇。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談到了「熨斗父母」的概念,讓我思考如何在不過度保護孩子的同時,依然能夠幫助他們建立韌性和自我價值感。
當木木滿六個月時,就決定把他送去托嬰中心,自己也回到了職場。從全職媽媽變成職業媽媽,最需要適應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平日下班後六點才見到他,接著他八點就要睡了,真正陪伴的時間好少。在孩子還這麼小的時候,能多一些時間陪他,對我來說真的非常重要。這種陪伴不僅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自己的內心平衡。
0-1.5歲是孩子情感、社交、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主要需求是感受到安全和愛,學會與父母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並在日常互動中開始語言學習和情感調節。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對於未來孩子的情感發展、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